Sunday, January 4, 2015

我是香港人

有學者認為香港之所以可以生活得如此高密度,與華人的習性不無關係,華人不僅適應擠的環境能力特別高,甚至對集居的生活好像有著先天的偏好。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居華的美國人亞瑟史密斯眼中︰

西方人喜歡住獨間獨戶的房子,既通風又不受打擾。中國人對是否通風和不受干擾並不在乎;即使他們有這樣的條件,似乎也不覺得有什麼好。中國的城市周圍無計劃地建有許多小村落,換言之,大家都擠在一起,好像是由於地價太昂貴;而恰恰是由於擠在一起才抬高了地價,正像在城裏一樣

故不論這種調子有多少主觀成份在裏頭,香港人日常生活的某些表現,的確讓人聯想到是否跟我們的高密度相關。是那非耶,由讀者自行判斷。


壓縮了的空間感、私隱

香港人的私人空間領域(Personal bubble)是特別小的,除了在高尚的餐飲場所外,香港人都接受「搭檯」,即在餐廳用餐時與陌生人分坐一檯,有時一張只能坐下四人的「卡位」,幾個互不相識的人便緊緊的靠在一起用膳,要是其中兩個是一對情侶、同事或朋友,更會高談起自家的私事,男友送了她甚麼生日禮物,誰的上司如何不對,總之就是旁若無人,無所不談。在巴士、小巴車廂內,打開喉嚨大聲講電話,把家裏、朋友間的私事和全車人分享,更是司空見慣的事。

高效率、缺乏耐性和閒情

香港人生活的環境都是填得滿滿的,生活的日程同樣是排密了的、「盡」了的。每天由起床到睡眠的每一刻,眼前都充斥著不同的資訊,觀感都受著不停的剌激,看電影不容半分鐘的靜止,每一格畫面都要充滿著觀能剌激,不能有冷場的出現看報章雜誌,要色彩斑斕,新聞奇情曲折去旅行要早機去、晚機返,行程緊湊,節目精彩。所有要時間和耐性去細味的,含蓄的、低調的、隱約的東西,大部份的香港人都不欣賞,更何況是生活中、環境中的「留白」。要是你花幾年時間閒在家中進修、看書、創作,人們便會說你不務正業,無所事事要是你有一個大廳,不放滿家具擺設,就覺得這屋大而無盪要是書報打開全是文字,就會覺得無聊乏味要是一個周末或假期,留在家中不出街或外遊,就覺得虛度了。總之,香港人就是不能停下來,不能留空。

香港人欠缺閒情和耐性的一面不只在香港可以見到,就是移居外地的香港人,不少都未能擺脫港式的生活節奏和價值觀,買了帶花園的平房,起初滿心歡喜,但不上半年,便厭惡打理那生命力強勁的青草,把一片綠油油的後花園,舖上一張不用打理的混凝土硬地毯。

香港人效率高,生活節奏快,凡事都比較心急和欠缺耐性,不但走路快、說話快,在許多生活瑣事上,也是刻不容緩的。香港人一進電梯便馬上按關門的按鈕,一到達便想盡快離開,故此香港訂製電梯時,一般都會要求加設預早開門的功能,即電梯還未完全停泊在指定的樓層前,便偷步開門,好讓內裏的乘客盡早離開,香港人總是電梯門關得太慢,但在武漢,電梯門關得快倒過來會給人投訴呢。香港人的心急和效率也可在下機的一刻體會到,雖然近年已有所改善,但我們仍不時可以見到心急的香港人不等飛機完全停定便衝著拿手提行李,步出香港機場,過關快,行李出得快,香港的效率都表露無遺,我也在這一刻感到自己是真的回家了。

即是在享受美食時,不管是經營餐館的或是客人一般都追求效率。從進入餐館的一刻,便要求點菜快、出菜快,連結賬也要快,不夠快的便是服務不好。為了「番枱」更快個別食肆,更會安排食客在店外等候時,先看餐牌,甚至為客人「落單」,好讓客人一入座便馬上可以進食,在繁忙的時候,客人一般都會「識做地」吃完便走不會在位子上待得太久。

靈活、多元

要盡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時間,適應不停改變的外為環境,香港人一般都是非常靈活的,或俗稱為「轉數快」。香港人的守紀律,也是選擇性的,就好像過馬路時,一般香港人都會遵守交通燈號,但要是紅燈不可過路時而未有車輛駛近,那麼大部份的香港人都會起步,不會等待綠燈的出現。同樣地,由於地方不足,香港人隨時準備為環境度身裁一些特別的設計。房間深度不足時,香港人都會訂製一些比正常尺寸小的傢俱,如不足六呎長的床,不足二呎深的衣櫃,一半在地一半在窗台上的床或書檯。建築物平面佈置有困難時,訂製特別的電梯以適應特小或不方正的電梯井,電梯門可以下層在前,上層在側面,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但一位資深的電梯公司高層便告訴我,香港是全球訂製最多不標準電梯的地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